一個延綿幾千年的農業大國,用二三十年時間,要走完發達國家歷經一二百年才達到的現代化進程。大家都說,過去太慢了,現在必須趕,必須快,才有變道超車的可能。那么別墅設計的靈感到底該何去何從呢……
于是,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,一排排小平房連同童年的小院兒全被一棟棟高樓所埋葬,再無孩提時代的感覺。好在現在的中國已今非昔比,接下來就是要放慢速度,追求本源的時刻!
劉晨
尚層裝飾重慶分公司
工作室設計總監
設計理念:設計必須以人和環境共生為本,一個人如果沒有表情,生命就沒有光彩;如果空間沒有表情,生活就變成了無聲世界。
“家”的意義
毎次近距離接觸日本,都會收獲不一樣的感觸。這次在東京藝術大學研習課中,有幸和橋本先生一起研習了日本設計中的意境美學,其中,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橋本先生對家的詮釋!
家,無關大小,而是居心之所。一棵婆娑的造型樹,幾塊拙石,再點綴一些卵石、白沙、汀步…不需要太大的地方,一個小小的角落,悉心的雕琢一番,便有了一隅禪意。每天與家人陪伴,一同品茶,一同讀書,日落而息,花開花落一輩子……
生活怎么過,從來取決于自己。在中國別墅是財富的象征,是身份地位的章顯,這是它的社會屬性,不是家的屬性。有多少人最終把別墅變成了只是睡覺的“旅館”。那不是“家”,只是一棟建筑……
表參道,根津美術館,POLA美術館,21_21 DESIGN SIGHT

這些隈研吾,安藤忠雄,安田幸一等建筑大師的作品無一不是在詮釋建筑與環境,建筑與人,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關系。
隈研吾在設計One
Omotesando時,運用了木材作為材料,頓時令整個建筑物變得溫暖輕柔起來,也充分體現了他對傳統曰本建筑文仳和周圍環境的敬意。老師講解說,建筑所用的木材都是已經放了15年才使用的。并且強調說如果想制造好的鋼琴,木材要放35年以上才可以!這才是真正需要幾代人傳承的工匠精神吧!反觀現在中國的“快節奏”文化,非常值得我們反思!
阿倍野晴空大樓HARUKAS,—棟高達300米的大樓,綜合了百貨、酒店、餐飲、博物館、觀景臺等多種設施,可謂是綜合性的“立體都市”!日本的建筑必須融入周圍環境,不然設計方案不會通過。周圍老百姓也不會同意。
所以,這棟建筑窗戶都昰橫向玻璃,周圍再建的新建筑也會是橫向玻璃。建筑與環境、人的和諧關系已經做到了極致!但最令我震撼的昰,在這最繁華地段最貴的廣告牌位,卻永久的給了這副藝術作品!
大德寺,法隆寺
非常喜歡關乃懷老師的這兩段分享,在此與大家共勉!
大德寺庭院采用大量的“枯山水”手段營造禪庭。小巧精致的院落彼此相連,形成巨大的院落群,體現出皇家廟宇的氣勢磅薄。小中見大的建筑手段與設計哲學很好的匹配了禪宗的“空見性”佛學哲理。
法隆寺營造手法上采用全榫卯工藝,榫卯結合處形成六邊形的造型,實現最堅固的結構,是古代匠人運用建筑力學創造棲居奇跡的代表。建筑歷經一千四百余年,期間多次遭遇洪水與地震災害,卻屹立不倒,完好如初。
可見對建筑與文化最大的威脅與破壞不是自然,而是人類自己。
美秀美術館
走過一個長長的、彎彎的小路,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,它隱在幽靜中,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……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仙境一一美秀美術館。
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賦予了生命,變成了現實的美景,以曲水流觴的景觀布置,給人以沉浸式的完美體驗。將建筑的百分之八十埋于地下,充分體現了人對自然的敬畏與保護。
另一方面,也感受到了日本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遠超我國,比如:頂部設計必須順著周圍山的坡度建造,高度也有嚴格限制。挖山可以,最終還要把周圍生態還原回去。所有造景材料及植物,都要用本地環境的資源。就連當時貝聿銘先生都說過:我在全世界作建筑設計,從來沒有像日本這樣對環境保護近乎苛刻的要求,但是我非常高興作此項目。
完工后,這么漂亮的美秀美術館的精美程度在日本才排在13名至19名之間!這不禁讓我嚇出一身冷汗,那排在前3名的美術館該有多么漂亮……
每當看到嘩眾取寵的設計贏得歡呼
而潛心設計的項目卻遭到冷遇
我都會深深思索這個行業的意義
這是個設計過度,用力過猛的時代
真正大師級的人才卻極度匱乏
想想現在各大城市里的奇葩建筑,
言猶在耳……